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人的健康意识提高,追求的不只是活得长久,也要求活得健康。除了调整饮食之余,运动同样相当重要。适度的运动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亦有助控制体重、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
「别以为体力不好,就不用运动。事实绝非如此!若是有规律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作用,亦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心脏科专科陈杰医生表示,自己在诊症时常接触不乏中年人及长者,发觉他们很多都受慢性疾病或长期痛症折腾,当中大多没有运动习惯。
陈杰医生认为,打工仔工时长是香港职场普遍存在的问题,繁重工作量加上工作压力大,的确使人疲惫,失去做运动的动力。规律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改善心血管健康,减低死亡率,还能刺激释放体内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血清素,有助改善情绪及睡眠质素,纾缓都市人的心理压力。因此即使是生活繁忙没有时间做运动,亦应尽量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累积体能活动量(如多步行、走楼梯等),并且持之以恒,改善生理与精神健康。
其实职业运动员猝死风险较一般人口低。运动员心源性猝死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至八万分之一不等,远低于一般人口的猝死机率(约千分之一至三千分之一不等)。猝死的运动员多患有隐性先天性心律失常或先天性心脏疾病。陈杰医生指,一般而言,有规律运动习惯的人士,死亡风险远比完全不做运动的人低。数据显示,每天坐着超过八小时并缺乏运动的人士,死亡率较每天坐少于四小时并有规律运动的人士高五成。
- 心脏科专科医生陈杰表示,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远大于其潜在的风险。
-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40至75岁的成年人,应定期接受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对于20至39岁的成年人,应至少每4至6年评估一次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
对长者而言,规律的良好运动习惯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作用,亦可减少长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与改善慢性疾病。
运动太多会猝死?
现时,暂无医学研究证明健康人士长期运动会增加猝死风险。三十五岁以下的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多是与先天结构性心脏病、遗传性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有关。而三十五岁以上的患者,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则是冠心病。
针对较高强度的运动,据香港心脏专科学院与香港运动医学及科学学会发表的《长跑运动前参赛者评估(二零二四)联合立场声明》,要求参赛者参加竞技长跑,如马拉松,须具有适当的训练和高度的心血管健康。具潜在风险,即心血管疾病史或不明原因死亡的家族病史,运动期间有胸痛、胸闷或不适,头晕,失去意识,过度气喘,心悸或疲劳等症状,及冠状动脉疾病相关高风险因素的人士,应考虑在参加运动前咨询医生意见,评估个人的体能情况,检测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可有助于预防运动相关的心脏不良事件。在运动过程中,如出现胸痛、 心悸、头晕或过度气喘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协助。
- 现时,暂无医学研究证明健康人士长期运动会增加猝死风险。
设定合适运动强度
陈杰医生建议,刚开始运动者应循序渐进,由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及强度,并按照个人体能和运动时的心跳率调整运动强度。他建议可在做运动时佩戴能测量心率的智能手表,监测心率以调整运动强度。首先,可计算个人最大心跳率,以二百二十减去年龄,就可得出最大心跳率。然后,计算目标心跳率范围。中等强度运动的目标心跳率应在最大心跳率的百分之六十四至七十六之间。高强度运动目标心跳率应在最大心率的百分之七十七至九十三之间。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成人每周进行至少一百五十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至少七十五分钟高强度运动,以改善心血管健康。
只要按照自己的最大心跳率和体能,调整运动的强度,一方面可避免运动过度或损伤,另一方面亦可达致最佳的健康效果。拿捏作适量运动的中庸之道,遵循少坐多运动的原则,便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身心健康。
- 陈杰医生建议刚开始运动者应循序渐进,由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及强度。建议可在做运动时佩戴能测量心率的智能手表。
- 定期进行身体及心脏检查,严控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并进行规律运动,可有助减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