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解說應老嫗能解-康健國際醫療營運總監-梁國齡

26/05/2021

醫生日常少不免要與病患者溝通,無論是在臨牀工作,還是日常面對病患者,醫生提供的每一個資訊,都應該基於科學和經驗,相比提出專門詞彙或者高深理論,更好的做法可以是生活化的解釋,採用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得到的。醫生亦應該教導就診者,能夠以同樣生活化方式,讓周邊親人明白情况,令大家安心。

很多人或會認為,醫生工作只需要運用自己的一對手行使醫術,或者是利用藥物去幫助病人治理病症,其實醫生的英文「doctor」一詞,最早在拉丁語的意思,原意包括「教師」,可見醫生更加重要的責任,是要去教育自己的病人,以及向自己就醫的人。大多時病患者未必真的染上甚麼惡疾絕症,只要醫生能向病患者清楚解釋病況,病患者便能感到安心。

醫生向病患者作出解釋,尤其是講解一些治療風險時,在香港往往會出現一個有趣情況,有些人會在心中想起「會發生」及「不會發生」這兩種後果,接着便不自覺將兩種後果當成會在同等機會率下發生。如果醫生列舉的是數個可能性,這些人便會認為每種可能性發生的機會率都是一樣。事實上,每種治療在邏輯上都必然會有其中一種後果是「出現嚴重問題」,而會影響生命安全,如果純粹使用二分法或簡單將每種可能性機會率均分,得到的結論是否合理可想而知。

 醫生如果希望避免這種情況,便應該將資訊特別是治療風險或益處,以生活化的方式,利用日常生活中可以聯想得到的情況,為病患者及其家人作出解釋,讓病患者能理性思考,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某一種治療,這樣才是一個公道選擇。

至於筆者在臨牀工作時,是如何向病患者解釋風險的?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