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人所想 -康健國際醫療營運總監-梁國齡

18/10/2021

天下間與人相處的第一大法則,就是要懂得易地而處,深諳換位思考之道,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筆者自二、三十年前開始成為私人執業醫生,最近翻看舊照片緬懷那些年,看着當年一面稚氣、初出茅廬的自己,後來肩負起培育香港新晉醫生的責任,到如今已經桃李滿門,教人不得不慨歎日月如梭,也萬分感激這些年來病人的信任和學生的愛戴,成就了今天的我。

筆者最初成為私家醫生時,抱着滿腔信念和熱誠,便與太太自起爐灶。年少氣盛的我,沒料到適應身份和角色的轉換殊不簡單,由一名在醫學院埋頭研究提升治療水平的教學人員,到成為一名為病人面診的私家醫生,從後方支援走到前線應戰,個人護理和私人執業需要重頭學起。年輕的讀者朋友或許不知道,從前舊式診所接待處大多採用「封閉式」設計,護士們在門板密閉的空間裏工作,為病人掛號、配藥時只能彎腰拉開小小的窗口說話,病人登記、取藥時自然也得彎下腰配合,不但難為老弱婦孺,更嚴重妨礙護士與病人交流。於是我和太太當年大膽開業界先河,在自設診所採用現時流行的「開放式」設計接待處,提供足夠空間讓病人和護士舒適地進行面對面溝通。

後來當私家醫生的日子久了,筆者發覺每一位病人都喜歡醫生聆聽他們的話,所以用心聆聽也是醫生易地而處的表現。在選擇治療方法時,醫生亦應從為病人着想角度出發,合乎其最大安全和經濟利益。曾有一段時間本港公私營醫療嚴重失衡,甚少病人願意向私家醫生求診,但我仍想辦法替病人尋找費用最低,但效果優勝的治療手法。

醫生是為了個人利益,還是為病人利益着想,病人都心中有數。久而久之,一些想人所想的好醫生,自然能累積起口碑和信譽,繼而在口耳相傳後,吸納愈來愈多的病人。能為病人着想的醫生,通常都有看不完的症,因為一方面醫生願意傾盡心力和時間為病人排難解憂,另一方面病人也會因為醫生的細緻看診和耐心解惑,而不計時間等候。

現在筆者在醫療集團擔任管理人員,為人設想的想法依舊不變。凡事想人所想,自然能幫助別人和自己,亦可推動醫療服務和機構業務更上一層樓。

康健國際醫療營運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