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生活节奏急速、食无定时、进食速度过快,再加上经常食消夜、食得过饱,促使患有胃酸倒流的人数不断上升。
香港肠胃动力学会二○二○年发表的研究显示,本港的胃酸倒流发病率在短短六年间大幅增加了约四成,由二○一一年的百分之四点一飙升至二○一七年的百分之五点七,推算出每十七个香港人便有一个人受胃酸倒流困扰。胃酸倒流是指胃液倒流进入食道,引起胃食道逆流病。病征包括反酸、口吐酸水、胸口灼热、胸口疼痛或不舒服等。人体食道与胃的交接处有一组肌肉,称为下食道括约肌。而胃酸倒流的成因,包括胃酸分泌过多、胃排空过慢或下食道括约肌功能出现异常。
肠胃肝脏科专科黄泰钊医生指:「下食道括约肌作用好像一道『活门』,平时关着来防止胃液或胃内食物逆流回食道,只有在吞咽时它才会短暂打开让食物通过,或在饭后偶然打开放出胃气(即打嗝)。若下食道括约肌的舒张异常,不寻常地「打开」,胃液便有机会逆流回食道。那么胃里的胃酸、胆汁等会容易逆流到食道,造成胃酸倒流,不妥善治疗会引起食道糜烂、发炎。」
如何跟胃酸倒流说拜拜?
黄医生补充,导致胃酸倒流的原因包括肥胖、时常吃得太急太饱、饭后立即躺睡等。亦有医学研究指出胃酸倒流与患者情绪和生活压力太大有关。如医生怀疑病人患上胃酸倒流,会用胃酸抑制药物尝试是否有改善。有需要时会为患者安排胃镜、无线食道酸碱检测等检查,以作出准确诊断及治疗。
遇上胃酸倒流不用惧怕,只要听从医嘱接受治疗,同时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就有机会治愈胃酸倒流。黄医生表示:「治疗胃酸倒流,医生会以控制胃酸分泌为大原则处方药物给患者。对于轻症患者,医生通常会处方能中和胃酸药物。如果用药后效果有限,医生会处方能减少胃酸分泌的胃酸抑制剂。此类药物有两种:一种是质子泵制酸剂,另一种是抗组胺药,两者都能抑制胃酸分泌。若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情况未见改善或想避免长期服药,则可考虑接受防止胃酸倒流的微创手术,如胃底折迭术、植入式磁石环手术,收紧下食道的括约肌,从而增加食道下端的阻力,减少胃酸倒流情况。」
除了接受检查、药物或手术治疗,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亦非常重要。
饮食方面,胃酸倒流患者应减少进食过甜、过酸、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和饮品。酸性食物如橙、柠檬、汽水、醋等,会使原本胃酸过多的现象恶化。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及使胃排空变慢,加重胃食道逆流。此外,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红酒以及辛辣食物,都会造成胃部及食道过度刺激,加速症状恶化。
睡姿可改善胃酸倒流?
生活习惯上,改变睡姿、使用高度合适的枕头,也有机会改善胃酸倒流情况。左侧睡能使胃部的位置低于食道,而上半身稍稍用枕头抬高能使下食道括约肌处于比胃部较高的位置,减少胃酸倒流出现。另外,应避免餐后立即平躺,因为吃饱后胃内的压力会升高,立刻平躺会增加胃酸倒流的机会。
须知道肥胖是胃酸倒流常见的成因之一,特别是有大肚腩(中央肥胖)的人士。肚腩会增加腹部压力,因此躺卧睡觉时会受地心吸力影响压向胃部。一旦胃部受压,胃酸倒流至食道的力度就会增加,下食道括约肌就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阻止胃酸倒流的情况发生,长远会令下食道括约肌变得松弛,增加胃酸倒流症状出现的机会。
肠胃肝脏科专科黄泰钊医生表示,胃酸倒流情况可使用药物治疗,配合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也可有「断尾」的一天。
每十七个香港人便有一个人受胃酸倒流困扰。
除了常见的「火烧心」,胃酸倒流亦有可能引起长期咳嗽、声沙、哮喘及牙齿被胃酸侵蚀等症状。
胃酸倒流患者会有反酸、口吐酸水、胸口灼热、胸口疼痛或不舒服等征状。
下食道括约肌如同裤子的松紧带,只会越穿越松,因此胃酸倒流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