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如病毒风险升级 传染性极高 酒精对病毒效果有限

09/04/2025

诺如病毒肆虐,近期引发多个本地感染群组。多间学校师生在参与内地交流团后疑出现急性肠胃炎群组,当中部分人士的样本检验对诺如病毒呈阳性。港人热门旅游地点日本,亦接连传出多宗诺如病毒引起的大型食物中毒爆发个案。

诺如病毒(以往常被称为诺沃克类病毒)常引致急性肠胃炎,是食物中毒的常见成因,通常与食用未经煮熟的贝壳类海产有关。冬季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峰期,所有年龄组别的人士均有机会感染诺如病毒。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轻微发烧及不适。

诺如病毒潜伏期短,于感染后十二至四十八小时内便会出现症状,只要为患者补充足够水分,并提供辅助性治疗,一般可于一至三天内自行痊愈。目前,尚无疫苗预防诺如病毒,亦无特效药物治疗诺如病毒,而抗生素对此病亦无疗效。抵抗力较弱的小朋友及长者是高危组别,感染诺如病毒后或有机会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要多加留神。

容易「中招」 上吐下泻

诺如病毒可透过下列途径传播,包括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受感染人士的呕吐物或排泄物、接触受污染的物件,以及经呕吐时产生的带病毒喷沫传播。全科医生刘汉鹏医生表示,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即使是少量的病毒已具传染性,能迅速在社区中蔓延。因此,学校、安老院、餐厅等人多聚集的地方,皆有机会出现大规模爆发。


刘汉鹏医生续指,诺如病毒粒子可经由呕吐或腹泻排出,虽然主要是藉着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表面引起传染,但在密闭空间如旅游巴等情况下,飞沫传播也可能增加病毒的传播风险。例如,在学生交流团中,带有诺如病毒的学生在旅游巴上呕吐,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座位附近的同学。在密闭的空间中,空气不流通使得病毒传播的风险更高。


除了食物,厕所亦是感染诺如病毒的高危地方。内地有一宗特殊传染病例,一名妇人因人有三急,在未佩戴防护口罩下选择使用未有冲干净的蹲厕厕格,并在此密闭厕格内停留数分钟。妇人于离开厕所一小时内,便出现恶心、反胃等初期诺如病毒感染症状,随后伴随体温升高及剧烈呕吐和腹泻。妇人的丈夫亦于六小时后产生高烧反应,经诊断确认为同源感染,检测均是诺如病毒感染。虽然刘汉鹏医生认为此类感染途径比较少见,但在诺如病毒高发时期,市民应当心日常外出的环境接触,尤其是在病毒高危环境,如厕所、电梯按钮、门柄、交通工具扶手等。此外,市民亦应提防病从口入,在进出病毒高危环境后,若要进食或触摸口鼻,最好先以枧液洗手,以减低感染诺如病毒的风险。

酒精对诺如病毒效果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诺如病毒具有极强的环境抵抗力,不仅耐酸性强,浓度达七十五度的酒精在短时间内对其杀灭效果亦有限。据ISSA-The Worldwide Cleaning Industry Association文章指出,在摄氏七度低温和室温条件下,诺如病毒可在不锈钢与塑胶表面保持感染力超过七十天。因此,刘汉鹏医生建议,在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后,在可行情况下应尽量以枧液洗手,而非单以酒精搓手液进行清洁。

另外,保持食物卫生亦是重要一环。所有食物,尤其是贝壳类海产,应彻底煮熟才食用,并且只饮用煮沸后的自来食水或出品自可靠商户的樽装饮品,以及彻底洗净水果、蔬菜才食用等。

当然,保持家居环境卫生亦是关键之一。除了保持空气流通外,如大家家中出现诺如病毒感染者,消毒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可使用一比四十九稀释的家用漂白水清洁呕吐物范围及附近地方,以彻底消灭病毒。清理或处理呕吐物及粪便时,须戴上手套及口罩,事后必须彻底洗手,预防家庭内交叉感染尤为重要。

刘汉鹏医生表示,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即使是少量的病毒已具传染性,能迅速在社区中蔓延。

诺如病毒以往多在冬季传播,但由于今年的温差较大,直至3月气温仍反复无常,可能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更易感染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常引致急性肠胃炎,亦是食物中毒的常见成因,通常与食用未经煮熟的贝壳类海产有关。市民应采取一般预防肠胃炎的措施,注意个人、环境及食物卫生,以减低受感染的风险。

刘汉鹏医生表示,酒精消毒对杀灭诺如病毒效果有限,因此呼吁市民在进食或触摸口鼻前,应以枧液洗手并揉搓双手最少20秒。

如家中有人感染诺如病毒并呕吐,可用一比四十九稀释的家用漂白水清洁呕吐物范围及附近地方,以阻截病毒传播,预防家庭内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