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没有「心理医生」吗? 患有心病应该找「他」

14/08/2024

俗语有云:「心病还须心药医」。有心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去看「心理医生」。但事实是,香港并无「心理医生」,只有精神科专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

精神科专科医生乐芷颖指,精神科专科医生的职责,是为有需要人士诊断心理疾病,继而通过药物或心理治疗,或两者双管齐下,为他们治疗不同的精神病,如抑郁症、狂躁抑郁症、焦虑症、惊恐症、强迫症及思觉失调等。

随着医学进步,大部分疾病都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但乐医生说,一部分精神病患者是由于先天基因遗传,而更大部分患者是受到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后天环境因素包括生活压力、金钱困扰、成长创伤、家庭问题、婚姻失败、酗酒滥药等等。而这些后天环境因素引致的精神病,往往难以单靠药物为患者进行治疗,须与心理治疗相辅相成。

「每一位患者都有不同的故事,都在承受不一样的痛苦。精神科专科医生在处理每一个个案的时候,都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变的是,我们要『交个心出来』去聆听患者讲述事情始末和压力来源,设身处地去体会患者的处境、思想和情绪,然后从理性角度去理解、分析及提出专业意见。」

  • 乐芷颖医生指,精神科专科医生不时与临床心理学家、营养师、社工、患者家人、朋友等神队友合作,才能有效地帮助精神病患者。

 

不是「读心神医」 

乐医生笑言,精神科专科医生无读心的超能力,有的只是张开耳朵帮助患者打开心扉。因为天生性格乐于倾听使然,亦不忍部分精神病患者「无药医」,令乐医生当年医科毕业后,决心选择成为精神科专科医生。

乐医生视病犹亲,其中一个个案更令她念念不忘。她忆述,有一名妈妈带着就读小学的女儿来到诊所,忧心忡忡指女儿不愿上学,担心她遭受校园欺凌。乐医生与小病患经过长时间相处建立起互信的医患关系,好不容易从小病患的口中得悉她父母有婚姻危机,导致小病患感到焦虑,继而无法正常上学。最后,乐医生不但为小病患进行治疗,连带她父母也一并治疗,帮助他们一家发展正向的生活和沟通模式。

 

  • 乐芷颖医生不时分享自己的画作,送上心灵鸡汤为病友打气。

 

授人以渔 走出情绪幽谷

「精神科专科医生不像其他科医生,在患者有生命危险的时刻救急扶危。但是,精神科专科医生能在患者感到仿徨无助的人生低谷,给予患者方向指引前路,帮助他们甚至是身边人一齐成长、走出阴霾。」乐医生坦言,自己作为精神科专科医生,最满足莫过于听到患者在治疗中满有成长,能终身受益。精神科专科医生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并非只针对单一事件,就好比只兴建一间「温室」供患者使用。而是在过程中帮助患者经历挫折后成长,指导他们为自己编织「保护网」,在往后的漫漫人生路上能学懂适时纾解压力,以积极态度渡过逆境,击败负面情绪。

 

  •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英雄,不必与他人比较。

  • 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精神病患者,他们也不想患病,给他们多一点爱、关注和帮助。

 

话虽如此,精神科专科医生绝非无所不能,他们也有出现无力感的时候,例如无法帮助患者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困难。和其他职业一样,精神科专科医生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脱下白袍后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因此,乐医生告诉自己,在尽了专业能力帮助患者后,就要学会将工作和生活划清界线,不把工作压力和接收到的负面情绪带回家。乐医生带着腼腆笑容指:「精神科专科医生的工作『吃好多负能量』,要帮患者纾解情绪、提供建议、解决难题、判断药物使用等等。我是一个蛮接地气的医生,下班后我喜欢看动漫减压,看动漫还可以帮助我与年轻患者沟通。」

人生总有高低起跌,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和身边人的精神健康,有需要就应寻找专业人士帮助。精神病只是疾病的一种,一如伤风、感冒,不要讳疾忌医。精神病患者只要治疗得当,就能稳定病情,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 医生也是血肉之躯,乐芷颖喜欢旅行、唱歌、看动漫和画画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