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後染疫「千中無一」-康健國際醫療營運總監-梁國齡

03/06/2021

醫生在解釋風險時應該如何處理呢?作為一個婦產科醫生,筆者以前在臨牀工作時,多數是向準媽媽講解嬰孩出生前後會否有麻煩出現,或者是在進行手術出現問題的機會率,在解釋這些情況時,我可能用以下方法去分析問題。

如果我想解釋平均每四名病人進行某種治療,便有一個會出現問題,如要生活化表達這個情況,最容易的解釋方法就是「四人一枱晚飯,或者雀局抽中一個人來請食飯」的機會,機會高低見仁見智,但是能夠生動讓人理解這個機會率。如果是100至200人才有一個人會中的機會率,那我會比喻為一個人參加公司的春茗活動,筵開二十圍,在晚宴時抽中頭獎的機會,一般人都會認為這種機會率非常低,很多人甚至不願留待抽獎結束便離席歸去,這種便是我們平常去衡量機會率的態度。

當然這亦要視乎當事件真的出現時,麻煩程度會有多大,但如果我們將一個很小的機會率,放成無限大一樣去考慮,那就不會是一個理性選擇。

最近筆者看過一些資料,在美國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後,受感染機會率是二千分之一,等於是在香港一間具規模的學校中抽中一個人的機會;而在接種兩劑疫苗後仍然染疫並需要入院治療,機會率將降至二萬分之一,這就如我們常說的「萬中無一」,一萬個人中都沒有一個,於是大家便能理解是一個很小的機會率。對於這種機會率,就令我想起時常掛在咀邊的四個字「責任所在」,是因為責任才需要解釋給病人知道。

在接種新冠疫苗後,仍然會有人染病,但機會率是「千中無一」;亦有可能嚴重到要入院治療,但機會率只是「萬中無一」。正是這種生活化的手法,才能讓醫生透過日常生活的體驗,去解釋給病患者及求醫者知道正確的概念,去分析他們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