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結合資訊科技 遙距醫療成醫療新趨勢

08/05/2021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疫情反復,市民除了減少外出之外,對醫院、診所這類「高危」場所更加是避之則吉,就算身體偶有不適,亦不願到醫院或診所求醫。因此,市場上的「遙距醫療」服務日益普及,市民只需要利用視像通訊工具,安坐家中便可以看醫生。

其實「遙距醫療」並非一個全新的概念,更在早於二十多年前已經出現,由於以往資訊科技的發展及應用尚未成熟,過往「遙距醫療」的使用率不高。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各地民眾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加上資訊科技及智慧通訊設備的日益普及,令遙距醫療於近年的發展非常迅速,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的遠端醫療市場規模估計約為130億元,預計到2025年,遠端醫療市場規模預料將超過700億元。

「遙距醫療」服務主要是運用資訊科技,為病人進行遙距診症,一般較為適合一些患有較輕微的疾病(如傷風、感冒等)的病人,以及病情較穩定及需要定時覆診的長期病患者。在獲得病人同意後,醫生可透過網上平臺取得病人的病歷,然後利用視像通訊為病人診症,診症時更可配合一些儀器或智慧穿戴裝置(例如家用的血壓計或能量度血壓的智慧手錶等),及其他文字或圖片訊息,以判斷病人情況及作出診療,在完成診症後,「遙距醫療」服務會提供藥物配送服務,將藥物送到病人到府上。

香港醫務委員會早於2019年12月已發出了一份《遙距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指引中建議醫生和病人需要先建立醫患關係,才為病人遙距診症,因此,新症病人是不適合接受遙距診症的。遙距診症亦有其他限制,包括不能進行觸診檢查,在判斷某些病症中或會出現困難;另外,遙距診症對通訊設備及網路傳輸的規格具有一定要求,如傳輸影像的解像度不足或會影響醫生判斷病情,而事實上未必每位病人都備有合適的設備,而且很多長者亦必未懂得如何操作視像通訊;此外,遙距診症涉及網上查閱病人病歷,在平衡使用者方便程度與保障病人私隱之間亦存在著挑戰。

雖然「遙距醫療」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其實「遙距醫療」的應用是非常具有價值的。一般來說,目前絕大部份醫生無法安排時間實地去多間醫療機構進行多點執業,「遙距醫療」則可以容許醫生同時為不同醫療機構的病人提供診症服務,甚至容許數個醫生同時為病人進行網上會診。「遙距醫療」亦可以縮短病人在診症時的輪候時間,只需利用一些簡單的資訊科技工具,例如透過聊天機械人,讓病人先行填寫網上問卷,再透過電腦系統整理病人的回復以供醫生進行評估和診斷,便可以大幅加快診症過程,減少病人不必要的等候。此外,「遙距醫療」在應對某些疾病(例如新冠病毒感染或其他傳染病)時,可以利用資訊科技説明進行人群控制及分流,以減低傳染病爆發,同時儘量避免醫護人員親身接觸病人,將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減到最低。隨著5G網路的日趨成熟,「遙距醫療」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將會更大,應用層面亦會更趨廣泛。

康健國際醫療集團在為顧客提供優質而專業的醫療服務的同時,亦一直與時並進,積極為顧客開拓新的醫療服務,集團即將於香港推出「遙距醫療」服務,以進一步滿足顧客的需要,為顧客提供更大的便利。